点击排行

无标题文档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政务公开

北塔区教育科技局-师生随笔-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

文章来源: 作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13-05-21
    本学期开学之初,区里请了山东昌乐二中的专家来讲学,重点是讲如何打造高效课堂。我所在的学校也派了不少老师前去听课,通过学习发现小组合作的好处至少有三点:一、增强学生合作意识,提高学生社交能力。二、培养团体精神,锻炼心理素质。三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,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。回来以后大家一致认为要向高效课堂进军。现在,我们实行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,就是把全班分成9个小组,让学生自主学习。    记得有一位名人曾说过:“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,不一定成为名师,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,可能成为名师。”教育就需要不断地反思,在反思中不断完善,只有这样,才可能不误人子弟。发现问题后,我一直在想:怎样让学生既能动得了也能动的好?我上网仔细参阅了各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与实践,特别是昌乐二中是如何把小组合作落到实处的,又深入本校教师的课堂与同行们交流探索。发现问题的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的引导,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,有走极端之嫌。高效课堂要求师生互动,生生互动,即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。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中“乱”而有序。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,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,是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提升。于是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小小的调整:     在小组合作分配任务时充分考虑到成员搭配问题,对于学案中的不同等级的问题,细化到个人,都要有所兼顾。从而避免了以往出现的完成任务只是少数学生的个人表现的现象,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,避免了组内冲突问题,更好地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。    对于课堂上合作、交流、展示环节,先不分配任务,而是让他们对每个问题都参与讨论。等给予一定的讨论时间后再以抽签的形式分配任务。这样就避免了有的小组只讨论本组的问题而不过问其他组的问题,同时也避免了有的学生不劳而获的“搭车”行为。    教会学生小组合作的技能。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,随机应变地想出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,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,积极认真的思考问题。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,引导学生采用正确、有效的合作方法,及时给予点拨、鼓励和帮助。比如: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,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,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,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,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。在小组合作讨论、交流学习时,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,理解对方,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;有不同意见,也要等对方说完,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;碰到分歧或困难,要心平气和,学会反思,建设性的解决问题。对于学生的质疑,要组织学生在班内讨论。对于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矫正。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。    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。评价对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尤为必要。没有必要的评价,就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,势必造成课堂的放任自流。我采用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,重点侧重于学生间的互评。对学生而言,不管是教师的评价,还是学生的互评,他们都渴望得到一定的认可,获得成功感,因此,评价应以激励为主。我把“不求一步成功,但求点滴进步”作为倾听评价的宗旨。在课堂上,学生只要有进步,只要能在听取别人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,我就立刻给予评价,让学生获得成功感,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的,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,并进一步积极进取。比如针对学生们存在的自顾自的“抢答”不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的问题,只要学生倾听了老师的要求,正确回答出问题时,我就热情的夸奖学生说:“你真会听!”当学生倾听了同学的发言后进行归纳,归纳较完整时,说:“你真厉害,通过听记住了那么多!”等等,简短几个字,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,体验到成功的快乐,引导学生更加注意倾听。9个小组,两两小组互相打分,在课堂上小组与小组竞争,学生个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同时也能影响本组的分数。这样以来,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,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,增强了集体荣誉感。    有这么一句名言:“播下一种行为,收获一种习惯;播下一种习惯,收获一种性格;播下一种性格,收获一种命运。”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,关键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,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,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。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其老师身上找到影子,有怎样的教师就有怎样的学生。任道而重远,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中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,但要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,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、尝试、研究和完善,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,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。  【关闭 | 打印】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